欢迎来到致优生活网,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

历史上跟吴三桂有关的大乱,历史上的大动荡

本文主要讲历史上的大动乱,相信很多朋友对于历史上跟吴三桂有关的大乱,历史上的大动荡,历史上的战乱等问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今天樱时号就来谈谈历史上跟吴三桂有关的大乱,历史上的大动荡。

太康失国: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太康失国让夏朝的统治中断约40余年,太康失国说明国家建立初期,就已存在着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九世之乱:是商朝从仲丁开始,商朝一度中衰,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的纷争,商朝前期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遭破坏。当继位之弟死时,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还给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阳甲在位时期,共经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使国家衰落,诸侯莫朝九世之乱使商朝“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相结合的王位继承制度遭到破坏,商朝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无力再顾及四方诸侯、方国,诸侯不再向商朝朝见纳贡。 西北方少数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等趁机发展势力,日益威胁着商朝的统治。

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是西周初期分封于商王畿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周围的三位统治者叛乱的事件。

武王灭商后,听取周公旦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武王灭商后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机拉拢发动叛乱。周王朝面临严峻的形势,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平定了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严重威胁到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周公花费三年的时间进行东征,彻底消灭了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扩大东方境土,为了巩固周王朝在东方的统治。

国人暴动 :又称国人起义、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起因: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结果:终于酿成国人暴动。

结果: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朝中由召公、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影响:“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幽王的儿子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东周时期。

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加剧了它的灭亡。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机遇而已,只是一个引子,一个天子失信的借口,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诱因,诸侯得以名正言顺扩张实力,争夺地盘,最终西周宣告灭亡。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之后晋国土地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妫姓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

田氏代齐是各国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他们的成果最终为周天子认可,这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巡游时在途中突然去世,遗诏令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意即使之返都即位。此时扶苏正在上郡监督蒙恬的军队,管理诏书的赵高却发动了阴谋,威胁丞相李斯,矫诏处死扶苏与蒙恬。隐瞒秦始皇死讯,以咸鱼放到秦始皇车上,遮挡秦始皇尸体发出的臭味。回到咸阳後,他们拥立公子胡亥为皇帝,就是秦二世。

结果:胡亥登基后,见不得人的阴谋和突如其来的权力共同催生出强烈的不安全感,随之而来的是以维护秦帝国稳定为借口的血腥政治清洗,于是,胡亥的兄弟姐妹一个接一个地成为牺牲品,恐怖的气息如同浓重的阴霾逐渐扩散到整个秦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咸阳城外反秦浪潮也此起彼伏,(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以扶苏、项燕为名发动大泽乡起义,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六国也纷纷复辟,秦王朝风雨飘摇,前207年,秦朝灭亡。

历史上跟吴三桂有关的大乱,历史上的大动荡

诸吕之乱:是西汉初期,在朝的吕氏一党所谓的扰乱朝政行为及由此引发的众大臣带兵反攻的一系列事件。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处死,吕氏集团彻底被消灭。

诸吕之乱其真实本质是刘姓宗室及其支持者,借口吕氏作乱所发动的针对吕氏的政变行为。诸吕之乱的平息,使西汉避免了一场大规模战乱。诸吕之乱的结束实际上迎来了后来西汉的文景之治这一稳定时期。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

公元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原诸侯王势力下百姓艰苦的生活,让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地覆盖向全国,可以说为后来汉武帝时代的雄风和多年战争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8年),在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新朝建立后,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由于政策多迂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从而导致新朝的灭亡

王莽称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历史上跟吴三桂有关的大乱,历史上的大动荡

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

影响:两次党锢之祸后,清正的官员不是被害就是被禁锢,宦官更加为所欲为,残害百姓,因而激起民变,酿成黄巾之乱。士大夫、豪强离心,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黄巾之乱:又称黄巾起义,指的是中国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较大型的分别有两次,即发生在184年由张角等人领导的黄巾军叛乱,以及发生在188年较分散、难以讨伐的民变。

因汉灵帝下放权力的政策,助长地方军拥兵自重,各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甚至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所以黄巾民变是促使东汉灭亡的导火线,也是三国时代的序幕。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影响及评价:“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五胡乱华时,一方面长期的战争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且造成社会经济的大破坏,大倒退。另一方面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经过三百年不停歇地混居融合,胡汉族群最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隋人与唐人。中国五胡十多个政权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虽屡经纷争与分裂,最后还是实现了内部整合,并融合了曾经代表正统的南朝,继承了秦汉中央集权超大规模的国家形态,奠基了融合胡汉的隋唐大一统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 ,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梁朝军政大权。后来陈霸先北上与王僧辩会师,于552年收复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终于平息。

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侯景之乱后,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士族门阀在侯景之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

侯景之乱改变了南北朝的格局,使西魏及北周一跃而成为后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让皇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3年的“贞观之治”。

历史上跟吴三桂有关的大乱,历史上的大动荡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导致社会混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造成边防空虚,最终失去西域安西北庭;经济重心南移,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奉天之难,又名“二帝四王之乱”,包括四镇之乱和泾原兵变。是唐德宗时期一场由于中央政府削藩而引发的叛乱,唐德宗被迫逃往奉天。奉天之难是中晚唐藩镇跋扈、唐朝中央权威受挑战的标志事件之一。

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还对内地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造成了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藩镇割据的严重局面。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动摇了唐朝的统治。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影响:直接导致北宋灭亡,北方地区破坏,客观上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宋室南迁,建立南宋。

元末农民起义:又称元末农民战争元末红巾军起义,是元朝晚期爆发的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这次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起义阶层的全面程度是空前的。

由于元朝朝廷腐败、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国势日趋疲弱,加之连年灾荒,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裹红巾,打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蒙元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终致使其在中原的统治土崩瓦解。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历史上跟吴三桂有关的大乱,历史上的大动荡

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而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的。“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土木之变: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明朝在土木堡败于瓦剌的事变。

土木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第一次发生的一场失败战役。由于英宗朱祁镇昏庸荒淫,宠信任用宦官王振 ,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暴露出明廷的腐败,人民反抗连年不断,对此瓦剌部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称兵犯边。土木之变,除了军事指挥错误的直接原因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明廷统治集团政治腐败,蒙古瓦剌部势力急剧膨胀的必然结果。经此打击之后,明廷如惊弓之鸟,内外矛盾立即激化,并日趋严重起来。大明朝的统治,由此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于明末天启七年(1627年)的陕北起义,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完全失败。又称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民变、 晚明民变。但是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再加上清兵与地主阶级的疯狂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明朝腐朽势力和清兵的嚣张气焰。农民军进一步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古代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辛酉政变:是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此次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其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从此,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就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与外国签订的。她的篡政和统治,使近代中国蒙受了无穷无尽的屈辱。

太平天国起义:一般指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影响及评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鸦片战争:通常鸦片战争都指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其为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结果: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影响: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于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失去藩属国朝鲜。

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又称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这一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狂妄计划,保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并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5月28日以英、俄、日、法、意、美、德、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抗日战争: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 日本侵华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结束 ,共14年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反法西斯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无数事实证明,国家动乱只会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灾难和伤害。而落后就要挨打,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

只有国家统一,国家强盛,和平稳定,民族振兴,才是人民生活幸福的根本保证。

樱时号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只做分享,不修改内容中任何文字。发布者:凌晨两点我等你,本文标题:历史上跟吴三桂有关的大乱,历史上的大动荡,本文地址:https://www.brorn.com/gushi/98193.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